《中國教師報》2022年3月23日第10版教育家周刊刊發合肥新華公學總校長秦新春署名文章:《讓校園里“生長”學生的想法》,中國教育新聞網同時轉發。《中國教師報》教育家周刊旨在彰顯全國具有創意、創見、創舉的知名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力,堅持發現并且聚焦這個群體,喚醒更多教育者的成長自覺、內在激情與職業使命。
校長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校長在學校辦學中所體現出來的教育理念、專業知識、管理技能和人格魅力將深刻影響學校發展。在秦總校長看來,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孩子也是未來社會的主人,學校要尊重每個孩子的“想法”,并且給予“想法”生長的土壤。
讓校園生長學生的想法
合肥新華公學總校長 秦新春
未來已來、將至已至。當今世界,不是我們應不應該去面對未來、適應未來,而是我們何時面對、如何適應。而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今天的教育,決定國家的未來。教育如果不關注人的未來,學校就沒有未來;學校如果不實施未來的教育,學生就沒有未來。
如何讓學生為未來做好準備呢?學校教育就要考慮到孩子10年、20年以后成為未來世界的杰出公民,面對未來競爭所需要的種種思想、素質和技能,把孩子作為“人”的發展擺在第一位。學校幫助孩子們在校做一些準備,這是學校的責任,也是教育者的幸福。
近年來,合肥新華公學積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五育并舉”,致力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國際思維、適應未來的全球素養,讓每一個孩子成為有個性、有想法、有特長的新時代美少年,一起為未來做準備。
那么,校園里怎樣生長學生的“想法”?新華公學的實踐證明:讓有“想法”的教師創設有“想法”的教育,讓有“想法”的教育培養有“想法”的學生。
一、 激發內在需求,培養有想法的老師
著名教育家葉瀾先生說過:“教育是一項面向生命的事業”。教育的本質應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的一大目的就是引導學生成為TA更好的自己。所以,學校教育始終要基于人,從人出發,人是目的。
很多學生面對問題的第一反應是“我不會”、“我不能”、“我不敢”,很多情況不是學生不會而做不好,而是學生根本不去思考,頭腦中空空如也,沒有想法,再或者說是沒有自己的想法。未來會因現在的學生缺乏思想、創新,失去飛得更高、走得更遠、生活得更好的可能性。
因為教師是教育中的關鍵變量,所以教師首先要有思想。教師有思想,就能潛移默化地給予學生精神上的滋養,并且能夠引領學生的精神發育和發展。
1、改變教師,實施目中有人的教育
解決學生的疑難雜癥是教師專業價值所在。教師們不僅要懂得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的規律,更要懂得把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的實際結合起來,創設出適合學生的教育。所以說,只有教師改變了,才能有教育的改變、學生的改變。
教師們認識到,只有以積極的姿態正確看待學生,抱著打牌人的心態,改變一種觀念、心態、方法,就有可能改變學生的一生。把學生看作是一個鮮活的生命個體,是一個成長中的人,是有潛能的好學生,有缺點的好孩子。他們每一個都會受到最好的關注,并給予最充分的展示和表現機會,學生的改變就會時刻在發生!
新華公學從改變教師自身做起,緊扣教師專業化能力提升,引進名家大師進校園:“當代孔子”魏書生老師、“英語泰斗”龔亞夫教授、“最美班主任”鄭英老師等,通過專題講座、課程交流、技能培養的方式,激活教師、滋養教師、教育教師、影響教師,讓先進的教育思想、精湛的教學技能推動教師成長。用好學養、好素養、好品位來回報社會及家長,滿足家長對優質教育的需求,贏得社會、家長的一致好評。
名家大師進校園
老師們提出如下工作思路:從尋找自身的遺憾開始,讓遺憾遠離學生;班主任結合班情實際整理出長久起教育作用的班級建設思路,實施不被拒絕的教育;實施學科立體閱讀,改變學生的學習生態,落實全科育人。推進學科德育,提升教師精神境界和智能心態,落實全員育人。
2、改進工作,教育的成效顯現在學生身上
教師應成為深思熟慮(有想法)的實踐者,一切都圍繞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而工作。堅持落實以“理念轉化為思路、思路轉化為方法、方法轉化為成效”的“三轉化”工作,讓理念落地、把行動回歸:理念落地,在研究狀態下工作,成效顯示在學生身上;行動落實,把行動拿出來研究,研究成果轉化為行動。
新華公學積極踐行“以生為本”的教育初衷,致力于培養扎根中國、融通中外、立足時代、面向未來的世界杰出公民。學校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發展規律,構建高學養、高素養的雙高課程體系,以高學養的學科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好分數和好學力;以高素養的校本選修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好素質和好品位。
“讀名著”
教師們開展學生解讀,以學生為研究主體、以實踐問題為研究對象,懂教育、懂學生,把學生的關注點注意力引導到學習上;破譯學生的幸福密碼,關注學生生活、學習質量,提升每一個學生的學校生活品質。開展“讀名著、聽名曲、賞名畫”三名工程,開展品讀名著(品聽名曲、品賞名畫)、解讀名著(名曲、名畫)、演繹名著(名曲、名畫),激發學生們的創新思維。
“賞名畫”
學校以研究性學習為手段,以探究性合作為提升點,以跨學科融合為思維訓練模式,結合學科教學本身特點和規律深入開展“項目制學習”(PBL),促進學生學養、素養、品位的全面提升。同時,積極構建科、藝、體、衛、人文融合校本課程,培養興趣、發展特長、形成專長,提高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推動育人高質量發展。目前,學校已形成種類更多,層次更高,特色更明的ECP課程體系,在滿足學生學習需要的同時,培養興趣、發展特長、形成專長。學校鼓勵教師弘揚“文雅、優雅、高雅”三雅氣質,讓教師爭做學生喜歡和敬佩的老師,倡導學生展現“禮貌、禮儀、禮節”三禮風采,讓學生找到好孩子的感覺,增強學校內生活力。學校獨創的西餐禮儀小課堂,實現禮儀教育“課程化”,每個孩子收獲的不僅有知識、樂趣、體驗,還有詩和遠方的品位,學生喜歡,家長贊嘆。
ECP課程
禮儀展示
西餐禮儀課
3、改造學校,在這里你可以盡情地“折騰”
師生愿意來的學校,才是好學校。在這里,教師在學生的成長中發展,學生在教師的發展中成長,使師生體驗到自我價值感并獲得更高的自我效能。在這里,每一天都能看到孩子們臉上的神彩和眼中的光彩,他們有著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清晰明確的人生目標。在這里,讓優秀成為習慣是一個讓孩子逐步跟自己“較勁”的過程,也是不斷探尋自己內心世界的過程,能夠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在這里,孩子們對于任何事情都有著敢于試一試的欲望和沖動,追逐優秀、不斷“折騰”。
“國潮”廟會
新華公學確立了“根植中華、聯結世界、賦能未來”的辦學理念和“培養高學養、高素養、高品位的未來世界杰出公民”的辦學目標,積極實施“名生工程”,多措并舉,全力打造“名生群體”。營造豐富多彩的校園氛圍,激發涌現一大批“專、精、特”學生。創新名生培養模式,深化以學科、專業、德育、生活為核心的導師制。開展學生形象設計及展示大賽,鼓勵所有學生能夠在某一階段扮演一個領導者的角色。鼓勵學生自我設計、自發組織和自主管理,構建學生和諧的自我發展氛圍和自治環境。
合肥市慶祝中國共產黨100周年文藝晚會
高品質的學校管理及創新的教育教學活動,得到政府部門、行業以及家長等的一致贊頌,形成“學生有特長、教師有特質、學校有特色”的良好局面,掀起“聚焦品質教育、奠基美好人生”的品牌聲浪。學校童聲合唱團作為合肥市民辦學校唯一受邀單位,參加由中共合肥市委、合肥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合肥市慶祝中國共產黨100周年文藝晚會” 。我校學生在英語、擊劍、鋼琴、藝術、高爾夫等特色項目比賽中均取得優異成績。朱欣然晉級全國英語希望之星前20強,龔懿宸獲安徽青少年高爾夫錦標賽個人冠軍,強項獲合肥市小主播比賽一等獎。郭承瀚獲得合肥市中小學“陽光體育運動”擊劍比賽冠軍并獲得全國 B級賽武漢站第二名。
二、 激活融合思維,培育學生的想法
孩子未來不可替代的競爭力,一半都跟課本無關。不能光靠書本上那點東西決定孩子的未來,要讓孩子體驗一些不一樣的事情。所以,學校應該挖空心思讓好玩成為教育的“糖衣炮彈”,校園活動讓學生終身難忘,是一所好學校的吸引力所在。然而,我們的校園缺少生長想法的土壤,學生的想法不能被人傾聽,校園也就失去了生氣和活力。只有當校園處處都呈現學生們的想法時,校園也就有了勃勃生機。我們真正能做的就是為孩子營造一個適合成長的生態場,把他們看作活生生的人,讓孩子們身心舒展、思維活躍地生活。
為了更好地讓校園里生長學生的“想法”,讓學生在參與中獲得“向上”的力量,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新華公學聚焦跨學科思維,助力多學科融合,實施教育戲劇、藝術、歷史、數學、物理等融合式教育,推進五育的復合式發展。
1、英語戲劇表演:跨學科探究的集大成者
在對學生成長過程中需要培養的主動性學習能力、原創能力、技術設計應用能力、批判性思維、審美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方面進行考量后,新華公學將教育戲劇的展現方式定為英文戲劇。該類展現方式,起到了將英語課程由綜合語言運用到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培養的作用。通過將戲劇元素滲透到教育活動中,為學生設計多種體驗項目,使學校的每一個地方都成為“小舞臺”,學生成為“小演員”。
《納尼亞王國》英文戲劇
學校按照選擇劇目、研究原版故事、故事分享解讀、選角、排練、正式演出等流程開展教育戲劇活動,全程歷時一個學期。在實施過程中,學校做到了以下幾點:
跨學科融合:劇目匯集了音樂、舞蹈、英語、美術、科學等多學科因素,因此需要各個部門及學科組將有序的人員分工及高效的溝通協作。學校將戲劇項目與班級主題班會、中文課、中方英語課及外教的口語及文學課程等活動關聯起來,實現平時課堂打基礎、班級班會出成品、社團提升出精品的目的。
原創為主:學生分別擔任演員、舞者、合唱團、演奏者、布景設計師、舞臺工作人員等。道具制作、舞臺布景、樂隊伴奏、合唱團演出、舞蹈編排、燈光音響布置等均為本校師生共同完成。
中西融合:全劇采用英語語言,而服裝、化妝、布景、音樂、編舞在未減損原故事情節的基礎上,可增加學校特色及中國古風元素,節選中文歌曲,適當選用中國傳統戲劇服飾等。
新華公學每年一部大型實景式英語戲劇公演,分別選取了《小王子》和《納尼亞王國》兩個劇目。長達兩個半小時的全英文演出,近百項實景道具的進出,均是由學生完成。項目的主創團隊包含了學生、家長、教師、后勤團隊等學校相關人員。學校對主創團隊進行職責分配,融入編舞、舞臺設計、音樂、總導演等職位分類,其中包括學生表演團隊、舞臺設計團隊、后勤采購團隊、學生家長團隊等多個團隊。
《小王子》英文戲劇
首先,學校面向1-12年級學生進行公開海選,在戲劇表演試鏡后,將學生分為戲劇表演組、劇務管理員、舞臺設計組三個團隊。這樣的學生分組策略使學生真正地參與項目的各個環節。
接著,學生會在做好時間管理的基礎上,在課上和課后均可以得到學校的支持。學校在設計課程中安排道具的設計與制作的教學內容。教師和學生收集家庭中的廢舊資源,在課程中利用這些資源制作道具(包括《小王子》演出時使用的實物飛機也是由教師制作)。課后學生根據戲劇設計衍生品,包括服裝、圍巾、鑰匙扣等。學生將制作的衍生品信息放到網上,公開預定信息。在預定結束之后,學生們根據預定數量打板發售。
2、“新華公學博物館”:用“造假”來學習歷史
針對跨學科的理論技術和實踐,在課堂教學中將藝術置于更廣泛的社會背景中,使藝術可以在更寬闊的視野下推進和實踐。學校設計了“新華公學博物館”,實施了被師生稱為“校長公開允許校園造假”的教學實踐。“造假”的含義是“制作假的文物”。新華公學的教師設計了“新華公學博物館”的概念,希望利用這個概念將藝術和歷史學科結合在一起。
“文物”作品
對于“新華公學博物館”概念的實施,學生會先對文物進行調研,學生可以前往圖書館、博物館,通過網絡進行調研。學生在對文物了解后,學校會將校園內的陶藝工作坊開放給學生,以便學生進行實際操作。
由于陶器的制作過程時間較長,需要十幾個小時,因此學生需要在制作過程中對工作與學習的時間進行縝密的分配。在陶器制作完成之后,學校會將作品放置在學校的大堂里,學生可以在大堂里為參觀的人進行解說。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提高審美能力、動手制作能力、表達能力以及邏輯能力。
3、“品牌融資峰會”:“青年CEO”展示的舞臺
學校還舉辦了藝術設計&市場營銷“品牌融資峰會”。學校仿照10年前中央電視臺“創意中國星”節目的架構,嫁接模擬商業競賽的理念,開展了品牌融資峰會活動。在活動中,學生作為一個虛構公司的CEO,先對自己的產品進行精細的籌備,之后,學生會在模擬的融資現場,向投資人們(包含學校領導、教師、家長以及部分學生)介紹和宣講自己的品牌。年輕的CEO們會從創意、市場定位、盈利模式、團隊組建方法、推廣和營銷方法、logo設計等維度一一進行講解。
“品牌融資峰會”宣講
在所有的CEO們演講完畢后,學校的領導、老師、學生,均以投資者的身份,參與到這場投資評估中,并在融資現場為學生開出“空頭支票”。
在活動中,學生不僅要了解基礎的視覺設計知識,學習PS、AI等設計軟件,熟悉企業創立初期所需的規劃、架構、市場空間;還要通過線上或者線下考察的方式,了解競品們的營銷理念和運營模式,找到自己的品牌優勢和特征,設想如何在市場中站足腳跟。
通過多學科知識融合,多角度設計藝術跨學科活動,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提升學生在活動中的思考力和創新力,進而達到提升學生全球素質的目的。
總之,新華公學堅定不移地推進以跨學科思維引領藝體課程,讓校園生長學生的想法,努力踐行高品位、新視角、全方位的新時代教育,堅守高品質理想,智造高品質學校。